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環境治理不是環保部門一己之事
近日,環保部主管的《中國環境報》刊發報道《誰來配強環保一把手?》,披露了環保部門官員的“艱難”生存現狀。文章稱,從近20年來的統計數據看,環保干部幾無上升空間,一個領導無論多么優秀,只要到了環保部門,就意味著職業官員生涯的終結。環保干部普遍認為,環保部門擁有環評、執法、總量考核等權力,都是“說不”的權力,實際就是得罪人的權力。
這篇文章的作者來自四川省環境保護廳,不難發現,文章以干部升遷無望和工作難以開展為由,極力呼吁組織關心的訴求,明顯帶有“自倒苦水”的意味。但值得注意的是,該文對環保部門人事、權力方面的處境,以及環保干部的心理狀態的描述,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未嘗不是整個環保部門工作現狀的真實寫照,一些“隱情”甚至直指當前環保事業所面臨的困難癥結。
眼下,環境事件的頻繁多發和惡劣后果,成為嚴重影響和威脅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的危險隱患,民眾對解決環境問題的呼聲很高。環保的重要性已經成為國家社會層面的最大共識之一,其緊迫性和嚴峻性也被提上議事日程。
在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五位一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明確要求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在法律方面,明年起即將實施的新《環保法》堪稱“史上最嚴”,不僅對環境違法排放污染物等行為設置了按日計罰不設上限的嚴厲懲罰,也賦予了環保執法人員行政強制的權力。一系列舉措之下,環保下大力氣“動真格”的架勢十足,被社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然而,現實中的環保工作卻難以讓人滿意,很多“看起來很美”的環保措施陷入落實難的尷尬境地。面對不斷曝光的治污不力現象,輿論質問與責難的“火力”首當其沖就對準了環保部門,環保干部理所當然就成了眾矢之的,承擔起一切與環境問題相關的公共壓力。
環保部門固然對治污不力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承擔較大的壓力也完全正常,事實上,一些地方的各級環保部門確實存在不主動、不作為的失職現象,飽受輿論詬病。但需要指出的是,環境問題的產生有其長期性和復雜性,要化解生態與發展之間積存的矛盾,恐怕不是僅僅依靠一個環保部門就能得到有效解決。
以北京治理霧霾的經驗為例,憑借跨區域、跨部門的通力合作,采取大面積動員和綜合治理措施,北京才得以在2014年APEC會議期間見到久違的藍色天空?!癆PEC藍”的例子說明,環境治理必將是一個規模浩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生產生活的許多方面,不能用單一的線性關系來分析,也難以指望某個職能部門的“單打獨斗”。
環保干部的升遷之路民眾大概不會太關心,但環保部門如何才能真正發揮出作用卻是個重大的課題。環保工作的困難,也體現在長期以來體制內存在的“級別高才好辦事”的權力邏輯上。環保部門總體上的“弱勢”地位,很大程度上也加劇了環保干預、執行力不足的困境,這些問題都有待在未來得到進一步改善。